又一个“潘多拉魔盒”或将打开?带你了解寨卡病毒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2025-08-02 13:45:50

原创 黄进 陈刘俊 检验医学网

作者:黄进 陈刘俊

单位:武汉市第四医院检验科

2020年转眼开启下半年,今年或许注定不那么太平,新冠病毒还在肆虐全球,埃博拉病毒又在非洲搅局,殊不知又一个人类的“潘多拉魔盒”---“寨卡病毒”可能即将再度来袭。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2015-2017年在巴西等中南美洲地区广泛流行,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我国亦曾有输入性病例报道。

拉美最大的医学研究中心——奥斯瓦尔多·克鲁斯基金会于今年6月24日发表报告称,一种寨卡病毒新毒株正在巴西传播,它可能在该国引发另一场疫情。根据巴西卫生部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巴西已经上报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为3692例。由于2015-2017年曾在巴西有过大爆发且被WHO宣布为突发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而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巴西人也没有携带针对这种新病毒的抗体,专家提醒新型寨卡病毒可能引发新疫情[1]。

图1.寨卡病毒

上述基金会通过与贡萨洛·莫尼斯研究所、萨尔瓦多大学和巴亚纳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科学家合作,在对2019年巴西流行的寨卡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后,近日宣布,分别在南大河州和里约州发现了一种起源于非洲的新型寨卡病毒,且有别于以往巴西流行的寨卡病毒类型。分析显示自2015年至2019年,这种病毒的248个基因序列发生明显变化。2018年以前寨卡病毒多呈亚洲的柬埔寨亚型,2019年流行的寨卡病毒的主流是密克罗尼西亚亚型。此次发现的新亚型寨卡病毒的宿主为非洲的一种猴子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1]。这一发现被发表在6月出版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即《国际传染病杂志》(IF=3.538)。

然而,令公众恐慌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寨卡病毒感染可引起“新生儿小头症”和“吉兰-巴雷综合征”。

那么,“寨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潘多拉魔盒”,它是如何感染人类的,一旦感染会出现什么临床症状,如何进行治疗和预防?请随本文一起了解,并带你走进由卢洪洲教授、李兰娟院士等专家撰写的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寨卡病毒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

什么是寨卡病毒?

(Zika virus,ZIKV)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分为两个谱系:非洲株,主要流行于非洲中部和西部;亚洲株,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及美洲。乌干达恩德培市附近有个叫寨卡(Zika)的林区,1947年科学家最早从该地区的恒河猴体内分离到寨卡病毒,并以该林区的名字“寨卡”命名该病毒。[2]

图2.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图为花蚊)

之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的伊蚊和人类中得到确认。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第一次暴发于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的雅浦岛,3岁以上居民约70%被感染。2013年-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暴发流行,约报告3.2万例病例。2014年2月在南美洲智利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寨卡病毒首次进入南美洲。巴西于2015年首次发现寨卡病毒的流行,感染人数估计50-150万,10月疫情达到高峰,随即在南美洲迅速播散,并因发现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相关而被世界高度关注。

国际卫生组织(WHO)估计美洲有超过400万感染病例并于2016年2月1日宣布寨卡病毒感染疫情及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月18日取消关注转为长期机制应对。

2016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相继发生了寨卡病毒病疫情。据WHO网站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包括美国等在内的86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寨卡热病例。

我国大陆自2016年2月发现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确诊病例以来,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共报告27例输入性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江苏省均曾有过输入病例,所幸防控及时,尚无本地传播病例报道[2]。流行病学专家也一直在对巴西流行的寨卡病毒进行追踪分析。

寨卡热是人兽共患病吗?

如果是,又是如何传播给人类的?

人与人会发生互相传播吗?

目前对寨卡病毒的宿主来源还不明确,一般认为它可以存在于独立于人类的森林环境,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牺息在树上的伊蚊,即该病也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类感染寨卡热主要是由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受寨卡病毒感染的伊蚊(主要是埃及伊蚊)偶然叮咬感染者而被感染,病毒在伊蚊体内繁殖富集到唾液腺,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注入传染给健康人。伊蚊一般在白天叮咬人,叮咬高峰为清晨和傍晚/晚间。因此,该病毒感染人类属虫媒病[2]。

此外,伊蚊也能传播基孔肯亚热、登革热和黄热病。中国存在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等媒介昆虫,其中白纹伊蚊分布较广,有引发本地流行的风险[2]。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伊蚊传播外,目前已经在全血(及血清和血浆)、尿液、羊水、精液和唾液以及脑部和脊髓的体液中检测发现寨卡病毒。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寨卡病毒在尿液和精液中存在的时间比在全血或唾液中长。其他一些途径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性行为(文献报道在寨卡病毒感染症状出现后44天内亦可通过性行为传播)、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分娩过程中也可传播)、血液及实验室感染等[2,3]。

一旦感染可能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平均7天。

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25%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或隐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非化脓性结膜炎,可伴有全身乏力、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少数病例可有眼眶后疼痛、腹痛、腹泻、黏膜溃疡,恶心和呕吐,皮下出血;罕见表现有血性精液、睾丸炎和附睾炎、听力障碍等。

重症病例少见,可表现为脑炎/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力衰竭、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等。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死胎和新生儿小头畸形、角膜炎、肌张力亢进、反射亢进和易激惹等。婴儿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出生后头部生长发育缓慢,可形成后天小头症。寨卡病毒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程通常持续一周,但关节痛可持续一个月。重症与死亡病例较少,一般预后良好。其中大家最为关注,并谈之色变的“新生儿小头症”,即新生儿小头或在出生后头部停止发育的一种罕见疾病[2,3]。

图4.“新生儿小头症”(图片源自WHO)

妊娠期间感染寨卡病毒可以导致先天性脑异常,包括小头症和其他先天性畸形,统称为先天性寨卡综合征。病毒感染还与妊娠期间发生的其他并发症相关,包括早产和流产。成人和儿童感染寨卡病毒可能面临罹患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更大风险,这包括“吉兰-巴雷综合征”、神经病和脊髓炎。世卫组织精确阐述了寨卡病毒感染是“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一个触发因素[2,3]。

如何诊断寨卡热?

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寨卡病毒感染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史为依据。根据有症状病人在寨卡病毒感染传播地区和/或存在伊蚊媒介地区的生活或访问史,就可怀疑寨卡病毒感染。要对寨卡病毒感染诊断作出确认,就必须通过实验室对血液或者其它体液(如尿液或精液)进行检测。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热、西尼罗病毒和黄热病等其他黄病毒会发生交叉反应,通过血清学方法做出诊断较为困难,还可以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血中病毒分离培养可以确诊。但由于该病毒也存在窗口期,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需进一步检测[2,4]。

图5.寨卡病毒的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采取什么检测策略应根据每个实验室可以获得的资源和工作流程而定。根据已知在患者暴露地区循环病毒的流行率,采用这些策略的检测方法也有所不同。

图6.武汉市第四医院检验科正在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源自CHINA DAILY)

世卫组织建议遵循如下策略:

对发病7天内的患者进行核酸检测

对发病7天或以上的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

注:对于来自发病时间长于7天的患者的标本,血清学检测是首选方法。在使用核酸检测时,应谨慎解读阴性结果。这种情况下的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感染,因为发病7天后病毒血症快速下降,可能无法被敏感性较低的检测发现。

图7.发病7天内的病毒感染疑似病例的建议检测算法(源自WHO)

图8.发病一周以上的病毒感染疑似病例的建议检测算法(源自WHO)

需要注意的是,检验科实验室的诊断工作,包括对来自疑似或确诊感染寨卡病毒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和血清学检测,应在生物安全二级(BSL-2)或以上实验室开展。

寨卡热如何治疗和预防?

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治疗性抗体、药物等特效治疗方法,但科研人员正在努力研发外对该病原体的相关药物、抗体、疫苗等。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强调尽早卧床休息。注意对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观察。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食物应富于营养并容易消化。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以免继发细菌/真菌感染。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高热、腹泻者尽可能先口服补液;一般不用抗菌药物。

(二)对症治疗

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在急性发热期,对高热病人可以应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目前,临床对于寨卡热的治疗仍然以对症治主,注意休息并大量饮水。小头畸形肯定对生长发育有影响,具体影响要进一步观察。

预防寨卡热,最主要的措施依然与登革热类似,注意防蚊灭蚊。居家或出门旅游时,可使用驱虫剂;穿戴尽可能多覆盖身体的衣服;采用纱网、门窗紧闭、蚊帐等物理阻隔蚊虫;另外,及时清除滋生蚊虫的环境等。

图9.预防病媒传播的疾病(源自WHO)

为有效控蚊,驱虫剂应含有什么成分?

避蚊胺(DEET)

驱蚊酯(IR3535)

埃卡瑞丁(Icaridin)

只需查看驱虫剂标签,以确保含有以上所列的三种成分之一。驱虫剂可涂于暴露在外的皮肤上或可喷在衣服上,须含有避蚊胺(二乙基甲苯)或驱蚊酯(IR3535)或埃卡瑞丁(Icaridin)等驱虫剂最常见的生物活性成分。驱虫剂必须严格按照标签说明使用。

所幸,在我国全民抗疫的努力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国内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6月25日刚果(金)卫生部长隆贡多25日宣布,该国东北部埃博拉疫情结束;希望寨卡病毒也能尽快消退。目前,境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各级医疗机构要提高防范意识,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疑似病例,应立即采取防蚊隔离治疗,避免疫情扩散。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在国内的“后疫情时期”,希望人们仍能铭记历史,尊重科学,敬畏自然,毕竟这才是防范病毒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Kasprzykowski JI, Fukutani KF, Fabio H, et al. A recursive sub-typing screening surveillance system detects the arising of the ZIKV African lineage in Brazil: Is there risk of a new epidemic?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Jun 1]. Int J Infect Dis. 2020;S1201-9712(20)30397-0.

2.《寨卡病毒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2019.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3.寨卡病毒感染、小头症以及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监测(暂行指南).2016. WHO.

4.实验室检测寨卡病毒感染(临时指导文件).2016.WHO.

原标题:《又一个“潘多拉魔盒”或将打开?带你了解寨卡病毒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阅读原文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